篆刻探微15

作者:王北岳

印文的排列

刻形成一門專門的藝術之後,印文的排列與刻製的方法,便成了篆刻的主要骨幹, 印文的排列是章法,刻製的方式因係用刀而成,所以叫做刀法。章法與刀法是歷代印人所必需研習的, 假如對某一方面有特殊的成就,更可以立面貌,成為篆刻名家。浙派的印,便是以刀法著稱的;而皖派的印, 則是以字法見長的。字法與印文排列關係密切,有刀有筆,是篆刻的高境界, 可見印文的排列在篆刻的高下方面,佔很重要的地位。

一、姓名印
日常所用的印而言,當然是姓名印最多。姓名印的印文排列,大約有三類:一類是右行、 一類左行、一類迴文。其中左行一類,因為與我國的文字使用習慣不合,雖偶然有之,但均不以之為法則, 所以實際說來,只有右行與迴文兩類而已。

行印,自然是印文由右行開始,漸至左行。然因姓氏有單姓有複姓,名有單名複名, 又因為在姓名下可以加「印」字或「印信」「之印」「朱記」等,所以排列的方法可以分為多種。 在漢印中最常見的是單名姓兩行並排的印,如「孫彊」「陶意」「范長」等均是(圖1), 但也有人認為印字不可少,於是姓名之外,便加了一個「印」字,或加「之印」「印信」等, 此等印在漢印中,亦屬屢見(圖2)。但如是複姓單名,或單姓複名時,排列的方法大多採用姓名與名不分開, 所謂姓不分開,是指複姓而言,如「司馬」「淳于」之類的姓,均列於印面右行, 不可只排複姓的一個字在右側(圖3)。單姓複名著,與此相反,名不可分,如加「印」「之印」「印信」等, 亦無不可,則必需將字密集或分為三行,作一二一的排,或二一一等排法。 但也有借印文的朱白來顯示姓與名是有別的(圖4)。

文印是印文可以迴旋閱讀,如係四字印,它的次序是右上為第一字,左上為第二字, 左下為第三字,右下為第四字,迴旋閱讀才能知印之印文如何。迴文印的式樣也很多, 普通的迴文印姓與印二字在右面,因為姓是專名詞,印也是專名詞,所以兩個專名詞排在一起, 而左面的,大都是複名,複名有不可分性,也是專名詞。古人用迴文刻法,即根據此點理由(附圖5)。 但又常用朱白文來顯示用意之不同。如右面第一字是姓用白文,左面二字是名用白文,而右下一字的「印」 則用朱文,以示與姓有別。如單姓單名印也採取迴文式,則必需加「之印」或「印信」等等。 姓與名可用白文,「印信」或「之印」等可用朱文,以示有別。使人雖迴文讀之,終覺不覓。 宋朝有位王詵,字晉卿,是一位畫家,他有一方「晉卿珍玩」的印,是迴文刻的,但第一字正, 第二字頭向左,第三字頭向下,第四字頭向右,真的把四字迴旋了起來,雖然有趣,但終不是正格, 不能作為法則。

圖二之1 2與圖五之4,表面看來,好像一樣的,但實際上大有分別,因為圖二的第一印, 一眼看來,就知道是單姓單名而加「之印」二字的,第二印是四字全係白文,仍然是單姓單名加之印二字者。 圖五之4則是胡與印是為一專名詞,而廣之係複名,與加「之印」無關。如果譯為白話,則圖二之1為 「楊克的印」,圖五之4為「胡廣之『的』印」,二者確實有別,明眼者一看即知。

於四個字以上的姓名印,大都是附加了「印信」「之印」或吉語等,便成了多字印的排列了。

二、多字印
國人的姓只有單姓與複姓,最多不超過兩個字,名也只有單名與複名,極少有三個字的姓, 除非是別號之類。所以姓與名組合,以四字為限,四字以上的印,應該稱之為多字印。在古印中, 多字印亦常見,官印私印均常有之。我在篆刻闡微(一)「印的名稱與認識古印」中, 即介紹過幾方大型的古璽,那便都是五個字至十二個字的多字印,那種印文排列的方式, 可以做我們的典範。漢印中的多字印亦多,官職名稱長的官印與吉語的多字印,更是屢見不鮮。 圖一所示「河間和長朱宏」「大師軍壘壁前和門丞」二印便是多字官印。 「宜官秩長樂吉貴有日」及「延年益壽與【【   】】,也均是很好的多字印範例。這些吉語印, 與僅刻姓名用以昭信的印不同,應該屬於遊藝性質的,實用詩詞開章之先河。

字的排列,大約可分為兩種方式,一種是平均分配法,一種是參差協調法。茲分述如後:

一、平均分配法:
是一種最簡也是最刻板式的排列方法,即是把印文中的每一個字, 平均給與一個固定相等的位置,如係六個字的印,就把印面擘畫為六個等份,每一等份中刻一個字, 不管字的繁簡,均以佔一等位為度。但因印文較多,在安排的時間,自然就有若干的方式, 普通常見的有界格式、兩段式、三段式、四段式、多段式等。所謂界格式; 是在印面先刻出與印文字數相同的等格來,然後每一格中刻一個字。這種式樣周代常見, 至秦朝而益盛,間官私印,多以界格的方式 刻,使印文排列整齊。漢、魏、晉亦常是此種格式。 (見圖二)「趙國翟嘉孫印」及「天帝煞鬼之印」,前者為名印,後者為黃神越章。如果不刻界格, 那麼,便【【  】】取分段式,分段的方法最簡單的是採【【  】】姓名印相同的兩段式,左右兩行, 每【【  】】刻三 數個字。如圖三所示:「雨後登【【  】】山」(林吉人刻、黃靈芝兄藏)。 三段式與四段式是普通十個字左右的印所最常採取的辦法,圖四「侶山水以忘年」 (姚放刻)即是三段式的。採取三段式的刻法,印文如果是奇數,古人常常把中間一字的下面一格空, 以形成左右對稱的式樣,使整印面平勻。如圖四「登高而望達」(見文三橋先生印譜)。四段式、 多段式均與三段式相似,要之,求印文地位的整齊而不求印文筆劃疏鬆的平均。所以平均分配字法的方式, 好處在方正簡易,有疏有密,從白文印留紅的地方看,自然而然的有一種錯落的趣味。這種方式, 是初學刻印的人所應採用的,但如把它刻好,也非易事,因為多字印的印文,筆劃多寡,必定不會相同, 將簡單的字與複雜的字,用相同的方位來處理,如果不是精於篆書,便無法將筆情表達出來。

二、參差協調法:
字印的印文,既然繁簡不一,那麼, 為什麼不把簡單的字刻小一點,把複雜的字刻大一些,使它們互相協調呢?於是,參差協調, 成了刻印時安排印文的靈活運用的不二法門,也就因此而產生的印章的章法。刻印的人,如果懂得用刀的刀法, 再明瞭印文的安排的章法,就等於學習書法的人,學會了運筆與結構一樣,基本的法則知道,只要肯努力、 肯練習,持之以恆,何愁寫不好字呢?參差協調的方式有兩種,即長短與大小兩種,長短法適用於小篆, 因為刻小篆印,都比較整齊,印面中的文字,繁的佔較大位置,簡的佔較小地位。但是,所有的字, 都是佔一個方形位置;無論是方、正方、扁方均可,這樣,字形的長短雖然不同,但在表面看來, 仍是成為三段式或四段式等的整齊格式,漢印大多是採取這種辦法。圖五所示是交三橋刻的「醉倒落花前, 天地為衾枕」及趙之謙所刻的「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」,這樣依字的筆劃繁簡而伸長縮小的情形, 可以作長短法的模式。大小法多用以刻製古篆印,因為秦以前的篆書,多大小參差,形狀不同, 不像漢印那樣,都可以用方形來範疇的,它的大小,有時相差頗遠。 刻這種印也有較整齊與較錯落的兩種方式,如圖六所示,「朗盒所得銘心絕品」是童大年刻的, 就比較整齊。而「婺原俞旦收集金石」「光緒乙酉續修監志,洗拓凡完字及半勒字可辨識者, 尚存三百三十餘字,別有釋。國子祭酒宗堂盛學錄,蔡賡年謹記。」二印是黃牧甫所刻,印文大小相差頗鉅, 必須大小參差錯落,才有自然之緻。

論是以長短或大小的方法去安排印文,總是以不背篆書的筆意為原則,因為篆書的體勢,不同, 安排上自然有異,而篆書又是篆刻基礎,不諳篆書,則無法達到印文安排妥貼的高境界, 以前的篆刻家趙之謙、黃牧甫、吳昌碩、王福厂等篆書寫得好,多字印自然也刻得好, 可見篆書的成就與印文的安排是有直接關係的,習篆刻的人,不得不從事於篆書的攻研。

三、雜形印
通印文的排列方式,如果我們歸納而言之,可以分為「迴文式」、「左行式」、「兩殿式」、 「三殿式」、「多殿式」、「界格式」等多種,但這些都是指方形長方形印而言,如果印的形狀變異, 則印文的排列,雖然仍然可以採取上述幾種方式,但因印形的變化,更能產生若干不同的境界。

們常見的雜形中,以圓形、橢圓形、自然形為最多,多角形、鐘形、扇形、葉形、書卷形……等, 雖然也偶爾一見,但均非正格。圓形印與橢圓形印文的安排,大約有兩種不同的方式,一種我稱之為 「滿格式」,一種稱為「留空式」。所謂滿式格,是將筆劃佈滿印面,表面看來無疏密不同的感覺, 如國一之上「磨墨磨人室」(王壯為刻)、下「布袋盒」(河井荃盧刻)。如果不能佈滿, 則中間多加刻一些圖案或界格,把空白的地方裝飾地來,讓人有一種整體之感。如圖二上「言顧行行顧言」 (陳蘭甫刻)中間便有一瓦當形的飾紋。圖二下「延年益壽」(黃牧甫刻)便是雙線界格與飾文並用的。 留空是因為印文的數目少、筆劃少、繁簡不同,乃至邊緣的限制,不得不在若干處餘一些空白。 而這些空白之處,能與印文的朱色,起協調或對比之效。如圖三上「華(花)好月圓人壽」(黃牧甫刻) 便是中間留了空白。圖三下「錢卓井」(作者刻)是利用錢形代表姓氏,而上下空白,相互調和。 至於圓形印中的迴文式,則圖二上與圖三上便都是很好的例子,尤其是「言顧行行顧言」一印,只刻四字, 於言與行下各刻二小點以示重文,迴文讀來,便成兩句格言,甚為別緻。圓形印中採取兩段式、 三段式和多段式的例子也屬常見,如圖四「創名長者」(童大年刻)即兩段式,「且抱青芻學飯牛」 (沈菼刻)為三段式,「綏統承祖子孫慈仁永葆二親福祿未央萬歲無疆」(漢印)為多段式, 這些印都是右行。但圓形印中,也常常看到先上下後左右的,如圖五之「綠杉居士」(見六石詹古印存、 無作者姓名)便都是先讀上下後讀左右的,這也是圓形印中的一種特別排列方法。 有的人認為圓形印既然可以上下左右相互先後,便隨意安排,致使印文前後左右顛倒,印文不能終讀, 便產生了不良的後果。如圖六「今人不見古時月,今月曾經照古人」(小鐵刻)如果不知李白這兩句詩的話, 你不知要惴忖多久,才能悟出這印文的句子。這方一入眼便覺得刻得很好的印,便犯下安排不當的毛病。 因為圓印中如果四五個字,可以先上下後左右,因左右各只一字,不會錯讀的,如果字多了, 則非以通常的辦法:先右後左、先上後下不可,不然,便不易為人瞭解了。自然形的印以及其他雜形的印, 只要你能把握了這個原則,使印文安排得從容自然,便是一方好印了。圖七所示「甘谿山房清賞之記」 (見六石盒古印存、無作者姓名)便是使用了分段的錯落式,雖然這方印刻得並不高明, 但使人看了很容易地就可讀出印文,便是一正當的排法。 至於因印的邊緣凸凹而致使印文排列非錯落不可的例子很多,但仍以能令人可讀為目的, 在此,就不再多舉例說明了。

回 篆刻探微 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