篆刻探微2

作者:王北岳

秦印與漢初官印

始皇兼併六國之後,一切公私事務都有法制,印章當然也不會例外。尤其是以美玉刻成傳國璽之後, 則天子之印獨稱「璽」,臣民的即均稱為「印」「璽」與「印」從此可以別尊卑。並且在少府設「符節令丞」, 專門掌理宮中及群臣的官私印信。官印一律以「方寸」為制。但這個時期的印,流傳甚少, 一則因為秦傳至二世而亡,一則是漢朝初年也未曾訂定印制,而秦代的印制因秦末之大亂,為項羽所破壞, 印的大小不分,無論尊卑均刻姓名,所以漢代初年,一仍項氏之舊,印章稱名致尊卑分別不嚴。 一直到元狩四年,才訂定印制的大小與質地,至太初元年,才訂定官印的字數。 所以在漢武帝元狩四年以前的印,多因襲秦制,在製作上,與秦印區別也很少。

一所示「昌武君印」乃是一方秦代官印,由這方印,我們可以看到與古鉥不同的有: 一、文字的筆劃整齊釕,如「君」「印」二字便都有「秦山刻石」的趣味,字劃外圓內方,整個字形, 結體整飭。「昌」「武」二字是為了配合方的印制,稍有遷就方形之感。但全印在田字界格內, 顯得鬆動勻稱。尤其「武」字的反文與「印」字的半反文,使整個印都活潑起來,確實是一個方好印。 圖二「宜野鄉印」的配合,仍有古鉥的意味,可能是秦初的官印,四字下腳均虛,故能舒暢有氣, 後世浣派的篆刻,便採取了這種長處,而獲得「讓頭舒足,無息流暢」的佳評。其中「野」字的迫右而空左, 與「印」字最後一筆的中垂而讓右是對稱的,也著實與上二字的虛下實上,均能發揮調和之美。全印的筆劃, 容與之至,較「昌武君印」,更勝一籌。圖三「蒼梧侯丞」是漢初之製,雖有界格,但筆劃仍甚整齊, 圓潤光潔,秀美宜人,此印之抄處在田字界格之分界作上兩字大,下兩字小,使人看了之後, 但覺整潔可愛,便將界格不相稱忽略了,古人製作的苦心,也由此可見一斑。圖四「南越王璽」亦屬漢初之物, 此四字印已不作田字格,只作普通邊界,但文字的停勻淨莊靜,仍是一覽無餘。此即為鄙齊收藏, 除正印外,另有副印二方,一曰「誓嗣」,一曰「萬龢」。且正印上有款字,與普通印刷不同。 但以文字觀之,當定漢初時物,刊出全貌,供讀書欣賞。

秦及漢初小印及半通印
及漢初的私印,均較官印為小,其大小與古小鉥相若,所用文字,多是小篆, 偶亦有秦以前六國篆法,要皆筆意細挺,扶疏自然。有的與近世刀刻意味相同。 我們若用很簡胲的字眼來批評歷代的印章;則周鉥重「質」、秦印重「意」,漢印重「形」, 隋唐重「態」。所以凡能體會秦印中的意味的,應該是對印已有當相的瞭解了,因為意韻是比較難於領悟的。

圖五1「朱多」樸實蒼厚,仍有周鉥面貌。2「王越」則純用小篆筆法,而剛挺自然,折筆處內方外圓, 與秦刻石相合。3「范高」實上而虛下,甚有生氣。4「王鈞」印與「王越」印同工。5「趙偃」印則細挺有緻。 6「王昌」印於平板中見變化。7「恆○」印平實。8「陳蒼」印蒼逸。9「荊錫」多動態。10「李達」奇肆。 11「張渙」印簡當。12「梁棘」印已更趨整齊,但於上下留紅處,仍具匠心。13「茅拾」印得錯落之緻, 而不使人有斜不能收之感。14「鄒劉」印於整齊中見筆意。15「夏舍」之舍字則盤曲密實。都各有神緻。

於半通印則官私印均有,常見者多私印。官印中用半通印者,皆官職卑小,不能用方寸之印, 而用半通之銅。圖六11「南鄉」即為官印,筆劃倔強,氣勢磅礡。1「令狐臣」佈局甚巧,二上一下, 上半左大右小,完全是配合文字的繁簡而設,所以看起來仍是很有勻稱的感覺。「狐」字的右半與 「令」的最後一帶筆,神情流露。此印藏玉照山房。又「詔發」也是官印,筆勢圓渾,字態從容。 3「王錡」之「錡」則以奇取正,「奇」倚「金」旁,而顧盼生姿。其他諸印例如9「竇昂乳」與 「令狐臣」之佈局於似,只是上下瓦易而已。4「王射」、5「駱祿」、6「襄當」、7「傅勃」、8「呂鈞」、 10「張夕」、12「張鈞」都可以由「王錡」一印觸類旁通其中「駱祿」一印,並兼有勻稱與圓渾之美。

如我們把「古鉥」「秦印」作一個比較,則會發現古鉥的筆劃刻籌平均,方圓兼備, 以朱文小鉥為例,大致可窺一斑。而秦印則於結構方正中求筆劃的圓渾,這可能與筆的改良有密切的關係, 因為秦代蒙恬作的筆,一定是比商周用的筆要高明的多,所以後世均推崇他為筆的創始者, 其實在商代的甲骨上已經有了毛筆書寫的事實了。(待續)

回 篆刻探微 目錄